奥门新萄京8522:贰零壹叁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
目录
目 录
目 录
目录
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4)
○调查与发掘
● 考古新收获
考古新收获
【内容摘要】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位于邙山东汉陵区帝陵区和陪葬葬群的交会地带。此次发掘的M722、M707均为“甲”字形明券大墓,墓冢封土规模庞大,周围有大范围的建筑遗存,出土器物有陶器、铁器、铜器、瓷器、玉器、石器、银器等,可分为建筑材料、生活工具、装饰品、生产工具、兵器等,器物组合、形制均与东汉墓葬、城址出土的器物有所不同。通过考古学对比并结合文献记载,推测M722、M707为东汉帝陵。
河南汝州市煤山龙山文化墓葬发掘简报…………………………………………………………
●考古新收获
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4)
洛阳北窑西周车马坑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3)
河南三门峡南交口汉墓(M17)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
【内容摘要】2001年9月,在洛阳市体育场路东侧发现了3座东周时期的墓葬,其中2座为“中”字形墓,1座为“亚”字形墓。2002年1~4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对编号为C1M10122和C1M10123的两座墓进行了发掘。C1M10122为带4个墓道的“亚”字形墓,是目前发现的两周时期唯一的此种形制的墓葬,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铜器铭文判断,此墓可能是周平王的墓葬。C1M10123为带2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此种形制的墓葬在洛阳为首次发现,根据晋侯墓地的情况可以推断,它与另一座“中”字形墓可能是周平王夫人的墓葬。
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32)
西安市汉长安城长乐宫六号建筑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11)
1997 – 1998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南省三门峡南交口遗址进行发掘,除发现有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遗存外,还发掘了一批东周、汉代墓葬。其中M17形制较大,为长条形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年代属于东汉后期。随葬器物较丰富,主要有陶器、铜器、玉石器等。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墓室底部的铺砖下清理出5个陶质镇墓瓶,按东、南、中、西、北“五行”方位埋置,保存完好,瓶内装有五种矿石,瓶腹有朱书陶文,这在以往发现的汉代墓葬中尚不多见。
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M8830)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3)
【内容摘要】2009年2月~2010年9月,在连霍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洛阳段共发掘古代墓冢177座,主要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唐宋时期墓葬,其中ZM44为2009年4月在连霍高速公路洛阳服务区东侧调查钻探时发现,墓葬位于洛阳市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东南。此墓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耳室北侧室、南双侧室、后室等组成,为多人合葬墓。因盗扰严重,出土器物较少,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其中出土的“曹休”铜印应是墓主人的私印,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此墓的年代应属三国时期,墓主人为曹魏名将曹休。
河南孟津县马村晋墓的发掘……………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26)
内容摘要:2005年2~9月,在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基建项目在体育场路西发掘了一批东周墓葬。其中M8830未遭盗掘,保存完好。此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南北长3.7、东西宽2.1米。葬具为一棺一椁。随葬器物有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以铜礼器为主。铜器制作精美,种类有鼎、簠、簋、方壶、罍、舟、匜等礼器及车马器。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初步推断此墓的年代属春秋中期,墓主为高级贵族。此墓的发掘为研究东周铜器提供了新资料。
成都市龙泉驿五代前蜀王宗侃夫妇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龙泉驿区文物保护管理所(33)
洛阳新发现的两座西晋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19)
洛阳体育场路春秋车坑、马坑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2)
洛阳孟津大汉冢西晋围沟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48)
○研究与探索
2007年9月河2008年1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洛阳辽宁路及衡山路发掘清理了一批西晋墓葬,其中两座保存较好,规模较大,随葬器物典型。BM123为暗券单室穹隆顶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组成;HM719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过道、后室、东西耳室组成。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玉器、铜器等,以陶器为主。其中HM719还出土了具有南方风格的青瓷器,反映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洛阳瀍河区利民南街西晋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22)
河南汝州市煤山龙山文化墓葬的发现与认识 ……………………………………袁广阔(45)
河南焦作山阳北路西晋墓发掘简报 焦作市文物工作队(58)
奥门新萄京8522:贰零壹叁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新城子文化初步研究——兼谈与辽东地区相关考古遗存的关系…………华玉冰 王来柱(51)
河南偃师西晋支伯姬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商城博物馆 (36)
南澳1号明代沉船2007年调查与试掘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5)
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31)
巴东县张家坟墓群M1“元和四年刻石”考释 ……………………………………陈斯鹏(65)
【内容摘要】南澳1号沉船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三点金海域,2007年6~7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对其进行了调查与试掘。出水器物有瓷器、陶器、铁器、铜器等,其中瓷器的数量最多。根据对出水瓷器的形制、胎质、釉色、纹饰、制作工艺等的研究,并结合沉船考古的特点判断,南澳1号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时期。南澳1号沉船的发现对于明代中晚期海上贸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外销瓷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内容摘要:2009年10~11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龙区关林庙东南发掘了一座宋代墓葬,为一座仿木结构单室砖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已被盗扰。墓室呈八边形,墓璧有砖雕装饰,小型砖雕内容为孝子故事,共10件23幅,出一幅外,均有榜题;大型砖雕内容为散乐、备宴、杂剧等。这些砖雕质地坚硬,制作规整,表面无刀刻痕迹,人物线条圆润流畅,可能是将砖坯放入刻好的模子内成形。根据墓葬形制和砖雕内容,推断此墓的时代应为北宋晚期。
研究与探索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研究 ………………………………………………………………韦正(72)
洛阳衡山路北魏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41)
翼城大河口尚盂铭文试释 李学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教 授)(67)
○讨论与争鸣
研究与探索
释殷墟卜辞中的“ ”字——兼论“羑里”……………………………………………时兵(88)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 索秀芬(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李少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47)
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关问题的思考 严辉(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副研究员)张鸿亮(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馆员)卢青峰(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馆员)(69)
○学术动态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以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 李伯谦 (47)
对石峡文化的若干再认识 李 岩(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48)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洛阳孟津仓东汉帝陵陵园的发掘材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两座陵园的性质、归属以及陵园建筑的功用进行了推测,初步认为朱仓M722、M707是东汉顺帝宪陵和冲帝怀陵,朱仓M722西组南侧夯土台级为石殿,中组为陵园寝殿,东组西侧院落为园省,东组东侧院落为园寺吏舍。
“汉代城市和聚落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本刊记者(91)
【内容摘要】石峡文化是岭南地区文明进程中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发掘和调查资料,对此文化的分布、编年和交流提出了新观点。其一,以石峡文化第三期墓葬出土的矮圈足罐为线索,指出石峡文化的分布向西抵达广西浔江流域,向东分布于赣西南地区,向东南达于广东增城地区,向北基本以南岭为界而未及岭北,其中心区域在广东封开至曲江地区。其二,根据矮圈足罐与三足器形制的变化,提出石峡文化最晚的遗存晚于目前已知的石峡文化第三期墓葬。其三,根据石峡文化分布于交流的物证,提出广东境内原石峡文化分布的范围在其后逐渐被虎头埔文化取代。
蒙古高原石雕人像源流初探——兼论羊群庙石雕人像的性质与归属 魏 坚(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教 授)(55)
○信息与交流
三门峡南交口东汉墓镇墓瓶朱书文考略 郝本性、魏兴涛 (57)
内容摘要:广泛分布于蒙古高原的石雕人像是中世纪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遗存,本文对目前发现的石雕人像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石雕人像的起源、族属以及羊群庙遗址出土的汉白玉石雕人像的性质与渊源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认为,羊群庙遗址是元代皇家和贵戚为祭天和祭祖而建立的祭祀场所,4处大型建筑基址为燕铁木儿家族的宗庙遗址,4件汉白玉石雕人像代表燕铁木儿三代祖先及其本人。
青铜器集萃
《灵宝西坡墓地》简介(胡凯·25) 《殷墟出土器物选粹》(胡凯·44) 《扬州城----1987~1998年考古发掘报告》简介(胡凯·50)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考古项目简介(考古研究所科研处·96)
我自铸铜铍及其相关问题 赵晓军(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副研究员)蔡运章(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研究员)(73)
三峡地区出土唐宋瓦当的类型与时代 李映福 (62)
礼县出土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 李 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 副教授)(55)
碑刻墓志
篇名:河南汝州市煤山龙山文化墓葬发掘简报
洛阳发现元代古道观圣旨碑 邢富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副研究馆员)王宇红(新安县文物局 助理馆员)邢建洛(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馆 员)(65)
湖南张家界新出战国铜矛铭文考略 陈松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教 授)(76)
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简牍文书
执笔者:袁广阔、韩召会、赵宏、李锋
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 陈松长 (75)
中国最早的“升官图”——说孔家坡汉简《日书》的《居官图》及相关材料 李 零(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 授)(68)
洛阳出土明代买地券 邢富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副研究馆员)邢建洛(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馆 员)司马国红(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馆 员)(69)
古代镜鉴
提要:199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河南汝州市煤山遗址的西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龙山时期的土坑竖穴墓6座。墓葬分有二层台墓和无二层台墓两种。有二层台的墓葬随葬品较多,随葬品多放置在二层台上。无二层台的墓葬中,只有1座墓有少量随葬品。墓葬出土遗物以彩绘陶器为主,器类有壶、豆、罐、杯、碗等,多为明器,其他有玉器和獐牙等。墓葬出土遗物有石家河文化的因素,煤山龙山文化时期的埋葬习俗应受到石家河文化的较大影响。
2007年12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收藏了一批珍贵的秦简。这批秦简中计较完整的有1300余枚,绝大部分为竹简,只有少量木简。简的长度大致有三种,编绳分两道和三道。在几枚简的背面发现有“卅四年质日”、“□□年质日”、“律”、“数”等文字,具有篇名性质。简的抄写还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应是由多位抄手所为。经初步整理,这批秦简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即《日志》、《官箴》、《梦书》、《数书》、《奏谳书》、《律令杂抄》。这批简的发现对秦代历史,特别是对秦代的法律、数学以及秦代文字的书体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铜镜 吕 静(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 研究员)(79)
关键词:河南省汝州市 煤山遗址 龙山文化 彩绘陶器 石家河文化
科技考古
●博物珍藏
● 简牍文书
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葬出土串饰的提取与保护 赵西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员)黄晓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张勇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实习研究员)宋俊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73)
西安新出土唐代铜镜 张小丽(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馆 员)(80)
河北邯郸赵王陵二号陵出土的战国文物 赵建朝、李海祥 (89)
论汉简《葬律》中的祭奠之礼 高崇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 授)(80)
篇名:西安市汉长安城长乐宫六号建筑遗址
洛阳东周王城四号墓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相分析 袁晓红(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馆 员)(77)
遗址.文物保护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
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彩绘木棺 张兴国 (93)
青海省境内明长城保存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 蒲天彪(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馆员)(86)
执笔者:徐龙国、刘振东、张建锋
放马滩秦简日书《占病崇除》与投掷式选择 陈 伟(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教授)(8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修缮测绘中的应用 周 立(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副研究员)李 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毛晨佳(上海测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吕晓洁(上海测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84)
提要:2005年11月~2006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对长乐宫西北部六号宫殿遗址的主体建筑台基的北部边缘及其以北的附属建筑进行了发掘。附属建筑分东、西两部分,各由殿堂、廊道、散水和院落组成。殿堂只有夯土台基,有的台基边缘残存有成排的础石,西部殿堂还有一组半地下建筑基址。廊道内铺方砖,有的两侧还有柱础及立柱痕迹。散水用卵石或条砖铺砌。院落中有由水井、沉淀池和地下排水管道组成的供排水系统。在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之间有地下通道。六号宫殿遗址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为主,有筒瓦、板瓦、瓦当、砖、管道、井圈等,另有少量陶器、铁器、铜器、铜钱和海贝等。从出土遗物看,该建筑始建于西汉初期,一直沿用到王莽时期。根据发掘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六号宫殿遗址应是长乐宫的前殿旧址。
●学术动态
苹木留荫 芳华沁人——怀念徐苹芳先生 许 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91)
关键词:西安市 汉长安城 长乐宫 六号宫殿遗址 附属建筑
“出土饱水竹木漆器及简牍保护学术研讨会”纪要 赵桂芳 (95)
书刊评介
● 青铜器集萃
石寨山考古的新成果和再认识——读《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 杨 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90)
甘肃武威出土铜鍑 贾建威(甘肃省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李永平(甘肃省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89)
篇名:河南孟津县马村晋墓的发掘
作者: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责任编辑:高丹)
执笔者:刘斌、黄吉博
安徽阜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器 杨玉彬(阜阳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杨钢锋(阜阳博物馆 馆 员)(91)
提要:2010年6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孟津县马村发掘了一座西晋时期的墓葬。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券墓,墓室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北壁有并列的三个耳室,耳室内各有一具陶棺。墓葬形制较特殊,应为迁入葬。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铜器等。此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晋时期的墓葬形制与合葬制度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河南孟津县 单室砖券墓 西晋 迁葬 合葬
● 科技考古
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春秋晚期金箔研究 秦 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副教授)、黄 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研究生)、李小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研究生)、阚绪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94)
篇名:成都市龙泉驿五代前蜀王宗侃夫妇墓
作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驿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执笔者:刘雨茂、薛登、毛求学、朱章义
提要:1998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成都龙泉驿区青龙村的一座砖室墓进行发掘。墓葬为较大型的长方形双室券顶砖墓,平面呈“亚”字形,竖穴式墓坑,东、西墓室均由封门墙、墓室、棺床、耳室和肋拱组成。两室为同时修建,为同墓异葬的夫妇合葬墓。墓内残存随葬品有瓷器、铜器、锡器、铁器和石器等,另有2盒墓志。此墓是迄今发掘的除王建永陵之外的最高级别的前蜀重臣和分封亲王墓葬,为前蜀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出土的墓志对史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墓的墓葬形制在四川地区五代时期大中型墓葬中尚属首例,这对研究当时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成都 龙泉驿 长方形双室券顶砖墓 墓志 前蜀 分封亲王
篇名:河南汝州市煤山龙山文化墓葬的发现与认识
作者:袁广阔
提要:对河南汝州煤山遗址中墓葬在遗址中的布局进行分析,根据形制和随葬品的多寡对墓葬进行分类,并对本地区同时期的龙山墓葬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煤山遗址的墓葬存在三个等级,当时已经有严重的贫富分化,墓葬的埋葬习俗受到石家河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煤山遗址 墓葬 布局 分类 埋葬习俗
篇名:新城子文化初步研究——兼谈与辽东地区相关考古遗存的关系
作者:华玉冰 王来柱
提要:通过考古发现和发掘,提出新的文化--新城子文化,并明确了其文化内涵、分布范围以及源流。新城子文化分布于辽河以东的辽河流域,以石棺墓为主要墓葬类型,以弦纹钵口壶及双横耳罐为典型陶器组合,流行于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来源为本地区的马城子文化,之后发展成为河夹心类型。双房类型分布于辽东半岛腹地,以石棚墓、盖石墓为主要墓葬类型,以叠沿罐、高颈饰凸棱纹的壶为典型陶器组合,流行于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应来源于本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尹家村一期文化以积石墓、积石冢为主要墓葬类型,随葬小型的手制壶、罐、钵、豆等陶器,分布于辽东半岛西南部,时代为春秋时期,来源于本地区的双砣子三期文化。上述诸考古学文化关系虽较密切,但不能归为同一种考古学文化。
关键词: 辽东地区 确新城子文化 双房类型 尹家村一期文化
篇名:巴东县张家坟墓群M1“元和四年刻石”考释
作者:陈斯鹏
提要:通过对巴东县张家坟墓群M1出土的“元和四年刻石”铭文进行全面的考释,纠正了过去两种释文的许多错误,并进而揭示该铭文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指出该铭文在年代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史、佛教史、屈原评价史、文体学等许多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张家坟墓群 元和四年刻石 铭文考释 佛教史 屈原
篇名: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研究
奥门新萄京8522,作者:韦正
提要:通过对时代特征强、演变快的陶器进行分析,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进行重新分组,167座墓葬共分为五组,其中包含两个数量不多的过渡特征组。为检验分组的合理性,选择墓葬形制、石灯、釉陶器,灰陶器上的忍冬纹、波浪纹、忍冬纹和波浪纹组合等考察它们在上述五组中的分布规律。根据出土遗物和墓向等,认为方向一致且较紧密地聚集在一起的墓葬属于家族墓。第三组的墓葬新形制、陶器形制、釉陶器新种类以及与墓葬平面布局等迹象表明,第三组时是大同南郊墓地形成史上的巨变时期。根据大同别处发现的纪年材料,第三组的时代约值5世纪晚期,此时北魏经历了太和改革和迁都洛阳,第三组墓葬所表现的维持和破坏并存的状况,当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大同南郊 北魏墓群 分组分期 墓地布局
篇名:释殷墟卜辞中的“ ”字——兼论“羑里”
作者:时兵
提要: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字从“臼”从“木”,实乃“
本文由奥门新萄京8522发布于历史资讯,转载请注明出处:奥门新萄京8522:贰零壹叁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关键词:
下一篇:没有了